党建引领促振兴 实干担当筑根基
作者:朴玉春 更新时间:2025-10-11 点击数:1
——宽城县大石柱子乡大闫杖子村党支部书记、高素质农民培训学员刘小丹事迹材料
在大闫杖子村的田间地头、房前屋后、村路河畔,总能看到一个忙碌的身影:她带着科学种植技术指导农户耕作,她用系统管理方法推进项目落地,她凭精准服务理念解决群众难题……她就是大闫杖子村党支部书记、宽城县农广校高素质农民培训学员刘小丹。2018年,刘小丹放弃北京高薪工作,回村扛起党支部书记、村主任重担,初期虽有干事热情,却常因缺乏农业专业技术、乡村治理方法而“碰壁”。2022年,她主动报名参加宽城县农广校高素质农民培训班,系统学习农业产业管理、农产品品牌打造、乡村矛盾调解等课程,不仅填补了知识短板,更打开了发展思路,从“凭经验干事”转变为“靠专业破局”。此后,她将培训所学与村情实际深度融合,在党组织建设、集体经济发展、民生服务优化等方面成效显著,以“功成不必在我,功成必定有我”的信念,带领全村党员群众蹚出一条产业强、乡村美、民心聚的乡村振兴之路。
敢闯敢试兴产业、做群众增收的“领头雁”
“产业兴则乡村兴,但没有技术和方法,再大的想法也落不了地。”这是刘小丹参加农广校培训后最深刻的感悟。此前面对村内地少山多、产业单一的困境,她虽有突破意愿,却因不懂科学种植、不会市场运营屡屡受阻;培训期间,她跟着专家学习“立体种植模式”“农产品品牌化路径”,还与其他学员交流产业发展经验,逐渐理清了“多元布局、科技赋能、品牌增收”的发展思路,也让她的产业探索更有底气。
一是拓荒破土,用科学模式建产业矩阵。2019年,刘小丹牵头成立村股份经济合作社,最初仅计划零散种植杂粮,参加培训后,她结合所学的“土地集约化利用”“生态种植技术”,调整方案:带领108名村民流转土地300亩,在荒坡地打造“立体农场”——按培训学到的土壤改良方法优化地块,试种170亩有机小杂粮;依据设施农业课程知识,建成150亩标准化食用菌大棚、培育香菇150万棒,同步发展禽畜养殖1000余只;还借鉴“作物套种技术”,在间隙地套种40亩北仓术52万株,全程用培训所学的病虫害绿色防控方法管理。最终,项目带动群众户均年增收2万元,让“贫瘠坡”变身“聚宝盆”,村民们都说:“刘书记学了真本事,种庄稼、搞养殖都不一样了”。
二是引种育苗,靠专业眼光拓增收新径。传统农业瓶颈难破时,刘小丹想起农广校老师“特色种植要‘看市场、懂技术’”的授课内容,决定跳出传统作物范畴。她带着培训期间记录的“高端水果种植要点”,带队三赴辽宁考察,历时3个月锁定“美早”樱桃项目。回村后,她按照培训所学的“温室大棚建设标准”,牵头建成2个高标准温室大棚;还邀请农广校的专家进村指导,带领党员骨干对照培训教材,在田间地头反复练习控温疏花、水肥管理等核心技术,攻克了樱桃种植的“技术关”。如今42棵樱桃树已扎根山乡,预计2025年挂果后,单棵年收益可达2000元,村集体年增收8万余元,不仅填补本地高端水果种植空白,更用“培训所学”证明了“科学种植能致富”。
三是品牌赋能,以系统方法激活传统价值。2021年筹备粘豆包产业时,刘小丹曾因“不懂包装、不会销售”犯难,这时农广校培训的“农产品品牌打造”“电商运营”课程帮了大忙。她按照课程里的“品牌注册流程”,牵头注册“畅客满香”粘豆包品牌;参照“标准化生产规范”,在村部建成卫生达标、流程清晰的加工厂;还带领30名妇女组成“巾帼创业队”,手把手教大家用“线下试吃引流+线上直播带货”的模式拓展销路——这些方法,正是她从培训案例中提炼而来。2024年,粘豆包销售额突破40万元,村集体增收3.5万元,30名妇女实现“家门口就业”,人均月工资3500元。中国百货商业协会给予“质量好、信得过”的评价,而刘小丹常说:“这份成绩,离不开农广校教给我的‘品牌思维’和‘运营方法’。”
用心用情惠民生、做排忧解难的“贴心人”
“群众的事无小事,不仅要敢办,更要会办。”农广校培训中的“乡村治理”“群众工作方法”课程,让刘小丹的民生服务从“靠热情”升级为“讲策略”。她把培训学到的“矛盾调解技巧”“资源整合思路”运用到实际工作中,破解了多个民生难题,用专业服务赢得群众信任。
一是攻坚破难,用科学策略打通发展“主动脉”。柳大线公路建设是全村盼了10年的“心头事”,因45户土地征迁、2起历史遗留纠纷久拖不决。以往调解矛盾,刘小丹常因“找不准症结”陷入僵局,参加培训后,她运用“换位思考法”“分层沟通法”,主动挂帅“党员攻坚专班”:面对古玉芝山地纠纷,她连续3天蹲点,先倾听诉求再讲政策,用培训学到的“利益平衡思路”找到解决方案;针对王春杨家人的祖坟迁移顾虑,她深夜入户拉家常,从“情感共鸣”切入化解抵触情绪。同时,她借鉴“群众动员机制”,带动党员群众自发参与路基清理,仅用7天完成全部征迁签约,创造“大闫杖子速度”。通车当天,村民们感慨:“刘书记现在办事有方法,再难的事到她手里都能解决!”
二是扮靓家园,以规划思维绘就宜居“新画卷”。改善村容村貌初期,刘小丹曾因“缺乏整体规划”导致工作杂乱,培训时学到的“乡村人居环境整治规划”课程,让她理清了工作思路。她先结合村情制定“分步整治方案”,再运用“资源整合”知识,跑部门、拉赞助,成功邀请宽城北京商会、琢酒集团等社会力量助力,累计筹集资金(含物资)10万元。按照规划,她带领群众有序推进建设:修建便民桥3座、河堤护栏2000米,硬化道路5公里;还参照“常态化管理机制”,定下“每周四卫生整治日”,带头带领公益岗清理垃圾,发动200余户参与“美丽庭院”创建。如今的大闫杖子村获评“河北省美丽休闲乡村”,村民们说:“刘书记学了规划方法,把村子建得又美又整齐!”
三是整合资源,靠精准服务架起民生“连心桥”。为补齐公共服务短板,刘小丹运用农广校培训中“公共服务供给”的相关知识,精准对接群众需求:针对村民休闲健身需求,争取县教育局支持,在村广场配套体育器材10件、文化长廊2处;针对农耕文化传承需求,牵头改造农耕文化展览馆,搜集老农具、老照片300余件,还参照“研学基地建设标准”,对接周边学校,让展览馆成为研学实践基地。她常说:“培训教我‘以需求为导向’,只有知道群众想要什么,才能把服务做到心坎上。”
以文化人聚合力、做乡风文明的“践行者”
作为承德市党代表、县乡人大代表,刘小丹在农广校培训中深刻认识到“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”,并学到“文化赋能乡村治理”的多种路径。她将这些方法融入工作,依托村内红色资源与满族文化底蕴,打造“党建+文化”融合阵地,让文明乡风浸润人心。
一是深挖资源,用专业方法搭建精神家园。以往讲解农耕文化、红色故事,刘小丹多是“随口说”,培训后,她借鉴“文化传播技巧”,主动梳理老物件背后的故事,系统整理革命先烈事迹,让讲解更有感染力。她担任农耕博物馆讲解员期间,累计接待参观团队50余批次,用生动的讲述让农耕文化“活起来”;组织“重走红色路”主题活动20余次,用“故事化宣讲”让红色基因深植人心。2023年,她还参照“文旅融合”案例,举办全县首届农民丰收节暨产销推介会,将粘豆包制作等产业元素融入文化活动,既提升了产业知名度,又增强了村民的集体归属感。
二是党群同心,靠科学机制培育文明新风。培训中“党建引领基层治理”的课程,让刘小丹创新建立党员联户制度:明确每名党员包联10户群众,按照“定期走访、台账管理”的方法,累计解决群众看病就医、矛盾调解等问题61件。在产业发展中,她运用“群体赋能”知识,重点关注妇女、返乡青年,在粘豆包加工坊优先吸纳女性就业,30名脱贫户就业人员中女性占比达90%,还为返乡青年提供农业技术指导,激发全村参与乡村建设的热情。村民们说:“刘书记用新方法把大家拧成一股绳,村里的凝聚力越来越强了!”
三是搭建平台,以多元形式绽放文化活力。为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,刘小丹参照培训中“乡村文化活动组织”的经验,牵头组建村广场舞队、满族秧歌队,定期开展文艺展演;每逢传统节日,组织写春联、猜灯谜等活动,累计开展30余场。同时,她借鉴“榜样引领”方法,通过文化长廊、微信群宣传好人好事,开展“文明家庭”“好媳妇、好婆婆”评选,累计评选先进典型28户,让文明风尚在全村蔚然成风。而这一切,正如她所说:“农广校不仅教我怎么发展产业,更教我怎么凝聚人心,让乡村既富‘口袋’,又富‘脑袋’。”
学习无止境,奋进不停步。2025年,面对乡村振兴向更深层次推进的新要求,为进一步提升统筹产业发展、引领乡村治理的更高能力与水平,刘小丹再次主动“充电”,报名参加宽城农广校乡村振兴“青马工程”高素质农民培训班。她坦言,从最初弥补“本领恐慌”到如今追求“能力进阶”,农广校始终是自己带领村庄发展的“加油站”与“智囊团”,未来也将继续把培训所学转化为实干行动,为大闫杖子村绘就更美的振兴画卷注入新动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