冯清:“山钉子”书记淬能于训,以“新农人”本领啃下乡村振兴“硬骨头”
作者:朴玉春 更新时间:2025-10-16 点击数:1
-----高素质农民培训学员冯清事迹材料
群山环绕的王杖子村,曾因山路崎岖、产业薄弱,让村民对“土疙瘩”束手无策。2020年冬季,1982年出生、2010年入党的满族汉子冯清,受组织选派回乡担任村党支部书记。深知“打铁需自身硬”的他,2022年主动报名参加宽城县农广校高素质农民培训,系统学习乡村治理、农产品电商、乡村规划等专业知识,从“乡土带头人”蜕变为“懂技术、会经营、善治理”的新农人。五年来,他带着培训所学的“真本领”,如坚韧“山钉子”般扎根一线,带领村民破解“行路难”“低收入”等难题,让村庄焕发出全新活力。
破解“行路难”:以“规划思维”辟路架桥,打通致富“动脉”
过去“三轮车陷泥窝,玉米扛着走”的农耕困境,成了冯清上任后的首要难题。参加农广校培训时,“乡村基础设施规划”课程中“因地制宜、精准施策”的理念,让他跳出“修条路就行”的传统思路。他带着培训时学到的实地勘测方法,拿着卷尺、绘图本走遍全村山地,记录坡度、土壤条件、耕作区域分布,最终制定出“依山就势、串联地块”的农用路建设方案,而非盲目拓宽路面。
凭借“机械不停、昼夜奋战”的干劲,他按照规划带领村民开辟86条农用路,总长超40公里,每条路都精准连接耕作区与主干道,如“田间动脉”穿梭田野,不仅实现三轮车100%直达耕作区,还避免了因规划不当造成的山体破坏。针对临河268户村民“过河难”问题,他运用培训中学到的“群众工作方法”,先入户讲解桥梁建设的可行性与长远效益,再组织村民投工投劳,最终建起7座便民桥。第一座桥通车时,村民感慨“冯书记不仅架了桥,更用实在办法让大家心服口服”,这些“民心桥”也大幅降低劳动力成本,为致富路筑牢根基。
重塑“文明魂”:以“治理技能”涵养新风,激活乡村“软实力”
“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,更要富脑袋”,这是冯清在农广校“乡村治理与乡风文明”课程中印象最深的一句话。培训中学习的“文化赋能乡村治理”案例,让他摒弃“单纯办活动”的想法,转而打造“有温度、有特色、能长效”的文化载体。
他结合课程中学到的“分层服务群众”思路,针对老人、妇女、全体村民三类群体,设计差异化文化活动:重阳节“老人节”,不仅设敬老宴、免费义诊,还借鉴培训中“老年权益保护”知识,现场讲解养老政策;母亲节“同心宴”,融入“家庭美德”宣讲,引导妇女参与乡村议事,呼应培训中“妇女赋能乡村发展”的理念;中秋节广场活动,加入“村规民约”互动问答,让村民在欢乐中牢记文明准则。这些有设计、有内涵的活动,不仅终结了村庄“节日冷清”的尴尬,更让乡风文明从“外在倡导”变成“内在自觉”。如今,王杖子村矛盾纠纷同比下降76%,获评“宽和城美文明示范村”,这正是冯清将培训所学转化为治理实效的生动体现。
攻坚“脏乱差”:以“生态理念”改造村庄,打造宜居“家园”
曾几何时,王杖子村柴草乱堆、违建挤占道路,“脏乱差”问题突出。冯清在农广校“农村人居环境整治”课程中,学到“生态优先、循环利用、长效管护”的整治思路,这让他的“美村攻坚三年行动”不再是“一阵风式清理”,而是系统性改造。
第一步“拆违治乱”,他运用培训中“党员带头+群众参与”的工作法,先组织党员学习人居环境政策,再带头清理自家柴草堆,同时向村民讲解“柴草集中堆放+秸秆还田”的生态效益,最终顺利清理363处柴草堆、拆除47处违建,还将部分清理后的地块改造成临时秸秆堆放点,实现资源循环利用;第二步“基础升级”,结合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”课程知识,在铺设4.6公里柏油路、安装120盏太阳能路灯时,优先选择节能、耐用的设备,还制定了“村民分段管护”制度,避免后续维护难题;第三步“空间再造”,借鉴培训中“闲置资源盘活”案例,将6处闲置地块改造成口袋公园,选用本土花草降低养护成本,把老旧房屋改造成老年活动中心与农耕文化博物馆,既保留乡村记忆,又实现空间功能升级。如今的王杖子村,道路整洁、庭院芬芳,真正成为“宜居宜业”的幸福家园。
突破“低收入”:以“电商+产业”思维破局,构建造血“机制”
“守着好山好水,不能让乡亲们穷一辈子!”这句话的背后,是冯清在农广校“农产品电商运营”“乡村产业规划”课程中积累的底气。培训时学到的“短视频直播技巧”“产业链延伸思路”,成了他带领村民增收的“金钥匙”。
短期突围靠电商,他把培训中学的“人设打造、产品溯源、售后维护”等直播知识学以致用,带领村民注册“村书记冯清”账号:直播前,按照“农产品质量检测”课程内容,对小米、核桃进行简单品质检测,向网友展示检测过程;直播中,用方言讲解农货种植过程,呼应培训中“原生态产品营销”理念;直播后,建立售后台账,及时处理订单问题,积累了良好口碑,让农货销量稳步提升。中期布局靠加工,他运用“农产品深加工与附加值提升”课程知识,对接扶贫政策时,精准提出建设“2500吨级优质小米加工厂”的需求,还规划了“筛选—加工—包装—品牌”的全流程,预计投产后能让小米附加值翻倍,村民卖粮收入可增加30%以上。长期固本靠融合,借鉴培训中“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”案例,他规划依托山水风光设计农耕研学路线,改造闲置农房为特色民宿,让村庄从“卖农货”向“卖风景”“卖文化”转型,真正实现长效增收。
从2022年高素质农民培训夯实“新农人”基础,到2025年主动报名宽城县农广校青马工程培训,冯清始终保持着“本领恐慌”的清醒与“持续充电”的自觉。他说:“乡村振兴没有终点,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,农广校的每一次培训都是‘加油站’,能让我带着更前沿的思路、更扎实的本领,继续钉在王杖子村,帮乡亲们把日子过得更红火。